登录名: 密码: 注册  

考德上教育 设为首页 立即收藏

网校 建筑 | 医学 | 财会

教师 | 留学 | 其他

40004-20005

视频 专题活动 YY频道备考 德德师兄微信号:KDSJY100

您现在的位置:主页 > 老师指导 > 申论 > 申论热点 >

2013年7月时事评论:如何看待“上访”问题 ?

来源:时事一点通时间:2013-07-25 10:10考德上教育V

时事评论背景:

上访已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成了中国社会的老大难问题,一方面国家有明确的信访制度,另一方面因来京上访的人太多,出现控制来京上访人数的现实需求。由于各地官员的政绩同来京上访人数多少直接挂钩,逐渐导致各地政府派人来京截访,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对上访人员非法拘禁、劳教等极端案例,一旦曝光必引轰动。

时事评论观点:如何看待“上访”问题?

尽管上访人员中有冤者,也有很多无理上访、希望以此向地方政府施压获取特殊利益者,但舆论普遍把对上访人员的无条件支持当成“政治正确性”的箭头,因此截访者们长期成为众矢之的。

计划经济时代建立的信访制度已经严重落后今天的市场经济现实,当年的公民政治参与和权利救济目标出现变异,被大量的具体利益争执冲得七零八落。信访制度大概是最迫切需要改革的领域之一。

根本原因在于,信访制度赋予了每个公民上访的权利,它对地方和基层的治权开了个口子,在市场经济条件下,这个口子同时成为申诉不平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渠道。两类截然不同的案子混在一起,中央信访部门很难区分,舆论也很难区分,区分了也很难处置,因而从政府到媒体,都对信访问题采取了简单化的应对。

基层政权的权威是执政党和国家权力机构公信力的基础,当前的信访制度虽然展示了中央“联系群众”的一面,但对基层党政机构的形象造成越来越多的损害,对整个国家来说,它的负面性在逐渐超过它的正面性。

改革信访制度首先要下实事求是面对问题的决心。信访制度有利亦有弊,如果继续坚持它,就需同时接受它的利和弊,中央不能只要利,把弊推给地方和基层。比如既然允许每个公民上访,而且明知市场经济会鼓励一部分人通过上访追求非正当利益,那么就不应把一个地方的上访人数多少与该地方官员的政绩挂钩,而只应与真正“冤案”的多少挂钩。

如果继续信访制度,北京就应为此承受一定的维稳压力,可以专门辟一个区域,容忍那里看上去有一点“乱”。如果社会对此逐渐习惯,这未必不是中国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体现。

总之信访不应成为社会的巨大维稳负担,它本来是中国法制水平较低时中国人保障各种权利的补充性手段,是好事就应办好,不能反而发酵、扩大官民矛盾和冲突。我们不认为信访制度就应取消,但对它进行改革,增强它的辨识、判断和沟通能力,使之更适应不断被市场重塑的中国社会环境,却是十分必要的。

(责任编辑:admin)

HOH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