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国考成绩即将对外公布,紧接着就是考验综合能力的面试了,你的面试水平怎么样,根据下题来测测自己的面试水平吧。 【面试题】甲每次都把鸡蛋分给乙吃,有一次甲把鸡蛋分给了丙,乙大怒,与甲绝交。你怎么看? 这个题目我们应该不陌生,常被当成辩论的参考题。很多朋友心中也都有了自己完整答案,一般不外乎下面两种: 【答案一】我认为题目中乙的心态有问题。一、他将他人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,只知道索取不知回报。二、他不懂感恩,心态非常不健康。如果我是乙,我将感恩甲对我一直的恩惠,并且在甲将鸡蛋给了丙时,也绝对不会心怀怨怼。 【答案二】首先,我认为题目中乙的心态有问题。因为他将他人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,而且不懂感恩。其次,我认为甲的做法也有欠妥当。因为他处理人际关系没有把握好分寸,一方面,他之前一味对乙付出,却不求回报,很容易让乙产生依赖甚至认为理所当然;另一方面,他在乙已经习惯之后突然又转送鸡蛋给丙,其实不但容易起乙的愤怒,也不一定能获得丙的感恩。最后,我认为我们既不能像乙一样狭隘,要有感恩之心,也不能像甲一样当老好人,应当把握好人际交往的尺度,不要将情分的事做成本分。 以上两种回答看似正确,分析头头是道,但也是最为常见的两种答案,面试官一天下来一定听过无数次了,再次在现场听到这样的回答难免会产生平平无奇、毫无亮点的感觉,因此很难给出高分。因此考生们在面试的时候应该跳出这种固定的思维框架,寻找新的突破点。 面对这类型的面试题,考生不要局限在题目本身,而因想横与纵的方向去思考,是自己的回答更有深度和广度。 1.就是论事:由点及面的分析、发散性联想,联系到现实中的人事物或社会现象。 2.升华启示: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或道理就是为了得到启示。 根据以上两种回答,再结合发散性思维与联想、升华启示再来回答本题会是怎样的了,请看下文: 先思考: 1.把别人的恩惠和付出当成理所当然; 2.联系现实现象:啃老族; 3.也可联系社会热点:精准扶贫,有些贫困户在“等、靠、要、等”而不愿自己奋斗。 这类人是只安享利益,不愿付出和奉献,对社会无价值,并且没有感恩之心。这就紧靠题目主题并升华了主题和启示。 思考到这步,是不是就能组成一个精彩的回答了,如果说开头的两种平淡的回答会给70分,那么按照发散联想后能达到80分。方法虽然很重要,平时的积累也很重要,关注我们后续继续分享更多面试干货知识。
扫描下方二维码或拨打电话17373177194,咨询德德师兄 可获得更多招考资讯和备考干货知识
|